同社咖啡室
標題:
拯救心血管 搭橋還是通波仔?
[打印本頁]
作者:
鄧姑
時間:
2009-10-9 15:31
標題:
拯救心血管 搭橋還是通波仔?
直至截稿為止,大家都是從「消息人士」口中得知財政司長曾俊華的3條心臟血管栓塞的病情。針對類似財爺的血管病變,「通波仔」及「搭橋」是最為人熟悉的治療方法,前者毋須開刀,但接受後者的病人,血管再度狹窄的機會較低,效果較持久。
兩種方法孰優孰劣,原來沒有一刀切的分野,要視乎病人個別的情况及意願來決定。
情况緊急 宜通波仔
論速度,通波仔先勝一籌。
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講座教授兼心臟科主管余卓文表示,緊急如曾司長的情况,通波仔與搭橋之間,前者會是首選,因為可以在短至一兩個小時內施行,能盡早打通栓塞的血管,避免心臟肌肉因缺血而壞死。
通波仔,全稱「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簡稱PCI),簡單而言,醫生把氣球經大腿罅的動脈小切口,向上送至狹窄的心臟血管(冠狀動脈)部位,然後把氣球打脹,令血管暢通,接著放進金屬支架(stent),撐起已暢通的部位,減少再度狹窄的機會。
但論歷史的話,搭橋手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簡稱CABG)早於1968年已開始應用,較通波仔的1977年早9年。醫生從病人的腿、前臂或胸骨下,取出靜脈或動脈,再接駁到心臟適當的地方,血液經這些新「搭」的「橋」,輸送養分給心臟肌肉。
搭橋屬外科 通波仔屬心臟科
兩者另一個分別,就是通波仔由心臟科專科醫生主理,而搭橋屬外科手術,由心胸肺外科專科醫生操刀。
最近,一項由醫療儀器生產商贊助的大型臨床研究,比較通波仔及搭橋手術的後果,包括死亡、中風、心肌梗塞,又或因血管再度狹窄而要通波仔或搭橋等4項。這項簡稱為SYNTAX的研究首年的結果,於本年3月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登。
病情嚴重 搭橋為佳
被納入此研究的1800名心臟病人,都是3條主要冠狀動脈,又或左冠狀動脈都有狹窄病變(各主要冠狀動脈位置見圖A),病情屬嚴重。研究發現﹕
~~~ 接受通波仔的病人,12個月後因相同部位血管再度狹窄而要再通波仔或要搭橋的比率,較原本接受搭橋手術的高(13.5%與5.9%之比);
~~~ 不過,搭橋的病人在手術後12個月出現中風的比率,較通波仔的略高(2.2%與0.6%之比)。
至於死亡率及心肌梗塞的比率,則沒有分別。
研究人員認為,綜合以上的結果,對於這類病情嚴重的心臟病人,仍以搭橋為佳。
歡迎光臨 同社咖啡室 (http://forum.akinalliance.org/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X3.3